一、外科感染的概念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治疗的感染,包括创伤、手术、烧伤等并发的感染。这类感染在临床上相当多见,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
外科感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引起,尤其多见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第二,多数有明显而突出的局部症状。第三,常需手术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第四,内源性感染为主,病原菌多来自人体的正常菌群。
二、外科感染的分类
为了系统地认识和利于预防治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归类。
(一)按病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归类
1、非特异性感染(化脓性或一般性感染)
占外科感染的大多数。常见的病菌有金黄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性感染;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也可由几种病菌感染共同致病(称多菌感染,如腹腔内感染平均超过5种);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特征,防治上也有共同性。
2、特异性感染
描指一般性感染的病菌以外的细菌、真菌等所引起。常见的如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可能感染的如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因病菌各有不同的致病作用,可引起各自较为独特的病变。其特点是:同一种病由相同的致病菌引起较为独特的病变。
(二)按病变进展过程区分
1、急性感染:病变以急性炎症为主,进展较快,一般在发病3周以内。
2、慢性感染:病变持续达2个月或更久的感染。其炎症性质可不相同,一部分急性感染迁延日久炎症转为慢性,亦可在某种条件下又急性发作。
3、亚急性感染:病程介于急性与慢性感染之间。
(三)感染按病菌来源
感染按病菌来源分为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感染还可以按某种发生条件分类,如条件性(机会性)感染(指当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时,由平常非致病或致病力低的细菌,乘机入侵引起的感染)、二重感染、医院内感染(指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分交又(外源性)感染和自身(内源性)感染两种)等,对预防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
三、病因及常见致病菌
(一)导致全身性感染的原因
全身性感染的原因是致病菌数量多、毒力强和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它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原有抗感染能力降低的病人,如糖尿病、毒症、长期或大量应用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等的病人,患化脓性感染后较易导致全身性感染。
(二)全身性感染的致病菌
当代外科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已超越革兰阳性球菌,常见为大肠杆菌、拟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常见的为金黄葡萄球菌(感染常年不减)、表皮葡球菌(多年前划归为“非致病菌”)和肠球菌;无芽胞厌氧菌,多为拟杆菌、梭状杆菌、厌氧葡萄球菌和厌氧链球菌;真菌,特别应注意白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新型隐球菌等,属于条件感染。
(三)临床表现
按致病菌分为三类:G+细菌、G-杆菌败血症及真菌性败血症。因其有助于治疗,需了解三者之间的鉴别(见下表)。
不同致病菌脓毒症的特点和鉴别
G+细菌脓毒症 | G-杆菌脓毒症 | 真菌脓毒症 | |
主要致病菌 | 金葡菌 | 大肠、绿脓、变形 | 白色念珠菌 |
毒素 | 外毒素 急性蜂窝织炎 | 内毒素 胆道、尿路感染 | 原有感染经抗生素 |
常见原发病 | 骨与关节的化脓性感染 大面积烧伤感染 | 肠道感染 大面积烧伤感染 | 治疗以后 |
寒战 | 少见 | 多见 | 多见 |
热型 | 稽留热或弛张热 | 间隙热 | 稽留热或驰张热 |
皮疹 | 多见 | 少见 | 少见 |
神志改变 | 谵妄、昏迷 | 少见 | 淡漠、嗜睡 |
少尿或无尿 | 不明显 | 明显 | 明显 |
感染性体克 | 发生晚,持续短 | 发生早,持续长 | 发生较晚,持续长 |
转移性脓肿 | 多见 | 少见 | 少见 |
临床表现包括:
1.全身表现;2.发热、热型;3.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4.神志改变;5.生命体征改变;6.肝牌肿大、出血、黄疸;7,实验室检查的改变。
(四)治疗
全身性感染治疗应该用综合性治疗,包括:1.原发病灶的处理;2.抗菌药物的应用;3.支持疗法。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