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一)正常参考值:
1、红细胞
成年男性4.0~5.5×1012/L;成年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2、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性增多
由于某些原因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等。
(2)绝对性增多
指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多。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生理性增加见于胎儿及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剧烈的体力劳动;病理性增加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骨髓增殖性疾病,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异常所致,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显著增多。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出生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老年人。
(2)病理性减少
①骨髓造血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慢性感染等;②红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如叶酸和维生素B缺乏所致巨幼细胞贫血,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等;③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④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
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
(一)正常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对值1%~5%,绝对值0.04~0.05×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绝对值2~7×109/L;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0.5%~5%,绝对值0.05~0.5×109/L;嗜碱性粒细胞,相对值0%~1%,绝对值0~0.1×109/L;淋巴细胞,相对值20%~40%,绝对值0.8~4×109/L;单核细胞,相对值3%~8%,绝对值0.12~0.8×109/L。
(二)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及新生儿,妊娠超过5个月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或暴热。
②病理性增多:a.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b.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手术或外伤后、急性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c急性中毒,如化学药物中毒(铅、汞、安眠药等);代谢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d.白血病及恶性肿瘤;e.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f.急性溶血,如异型输血。
(2)中性粒细胞减少
①某些感染:如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等),病毒感染(流感等),原虫感染(疟疾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粒细胞缺乏症等。
③慢性理化损伤:长期接触铅、苯、放射线、服用氯霉素、磺胺药及抗癌药物时。
④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等。
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嗜酸性粒细胞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药物或食物过敏等。②寄生虫病如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③某些血液病如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④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疮疱、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的极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增高等。
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等。减少:较为少见,无临床意义。
4、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增多
①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如麻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③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之后。
5、单核细胞
(1)单核细胞增多
①学龄前儿童呈生理性增多②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活动性肺结核、急性感染恢复期。③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等。
(2)单核细胞减少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计数
(一)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二)临床意义
1、血小板减少
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血小板生成障碍、破坏或消耗过多所致。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2、血小板增多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出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