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伤概念
创伤一般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伤,为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例如:皮肤损伤而失其屏障作用,血管破裂而出血,关节脱位而不能正常活动等。
二、病理变化
创伤直接造成组织损害,包括结构破坏、出血、细胞失活等;随后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这些反映既是机体稳定自身内环境的需要,但机体也在这些剧烈的反应中受到损害,而需要在治疗中加以调整。
(一)局部反应:主要是创伤性炎症和细胞增生。如果不并发感染、异物存留,伤后炎症可在3~5日趋向消退。炎症起始于微血管反应,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充血、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在临床上表现出局部红肿热痛。炎性介质(组织胺、5一羟色胺等)和细胞因子不但影响局部,而且还影响到全身。创伤性炎症有利于创伤修复,但炎症反应强烈或广泛时不利于创伤修复
(二)全身性反应:主要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创伤后的效应引起器官和代谢方面的变化,从而出现体温的升高或过低。由于疼痛、精神紧张、失血、失液等,下丘脑一垂体轴和交感神经一肾上腺髓质轴可出现应激效应。在代谢方面静息能量消耗增加,分解代谢亢进起到双重作用,即一方面提供能量和修复创伤所需的蛋白质;另一方面可导致细胞群减缩、体重减低、肌无力等,不利于机体的变化。较重和严重的创伤也可使免疫功能降低,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
伤后的全身反应,大多随着炎症消退而好转。
(三)组织修复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纤维蛋白充填:伤后伤口和组织裂隙先为血凝块充填,继而发生炎症时继续有纤维蛋白附加期间,起到止血和封闭创面的功用。
2.细胞增生:创伤性炎症出现不久,即有新生的细胞在局部出现,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出现,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构成肉芽组织,充填组织裂隙,随后胶原纤维长人,肉芽组织终于变为纤维组织(瘢痕组织),同时上皮细胞从创缘向内增生,肌成纤维细胞使创缘收缩细胞间基质沉积,伤口愈合。
3.组织塑形:主要是对新生的组织如瘢痕组织进行适应生理上的需要的变化调整,使缩痕组织软化而又保持张力强度。
在局部变化方面,前期以合成代谢为主,在组织塑形期则有一部分分解代谢,在整个过程中有巨唑细胞和多种介质的参与和各种酶类的催化作用。
三、急救原则
治疗创伤的目的是修复损伤的组织器官和恢复生理功能,首要的则是抢救生命。在处理复杂的伤情时,应优先解决危及生命的其他紧急问题。抢救生命的基本措施可概括为“ABC”,即airway(气道)、breathing(呼吸)和circulation(循环)的支持。必须优先抢救的急症有:心搏骤停、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休克、腹部内脏脱出等。较重和重症创伤应从现场着手急救。
常用的急救技术主要有:复苏、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和后送等。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