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融合、规范。紧扣时代脉搏,适应社会所需,尽显长大所能,以此为主旨,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历经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融合规范、质量立校的发展之路、特色之路。
订单式培养:打造“永久牌”人才队伍
以订单式培养,致力打造“永久牌”人才队伍。学校按照地方和企业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参训人员特点,共同缔造、共商共建课程设置,创新授课方式,确保参训人员不仅学历得到提升,能力水平更能得到升华,为地方和企业培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去”的实用人才。
近年来,学校承接了江汉油田骨干培训、当阳市政法委社区网格化管理培训、荆州“美的”工厂企业管理培训、石首市委组织部村“两委”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并结合学历提升,开展订单式培养。
据不完全统计,江汉油田的毕业生已有100多人走上领导岗位,500多人成为本部门的技术骨干;当阳市的社区网格员刚毕业,恰逢新冠疫情肆虐,他们学以致用,成为当阳市战胜疫情的生力军;荆州“美的”工厂的毕业生不少已成长为企业高管;2023年石首市村“两委”学员正满怀憧憬,躬耕校园,开展各类课程学习。
产学研一体: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
融产学研一体,致力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学校紧扣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时代课题,勇担湖北省相关地市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包括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理事长、产业扶贫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目前累计培训8000余人。
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过程中,学校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组织教授专家上课,把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把课堂搬到火热的田间地头,实地指导,跟踪服务,用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培养实打实的乡村振兴“领头雁”,并形成“围绕一个领军人物,组建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发展链”。
接受培训的农户感慨受益匪浅,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石首市隆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赵昌平就是通过一场农业经营主体与专家技术对接会,找到了一条小龙虾养殖的“秘籍”:动科学院阮国良教授的小龙虾低温无水保活技术。该技术可在冷库内实现为期60天以上的低温保活,有效避开鲜活小龙虾的集中上市期。错峰销售,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通过培训,乡村振兴“领头雁”接踵涌现,监利市黄歇口的毕利霞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4年参加培训后,学成回乡成立了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是传统农业走向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2017年,毕利霞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现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石首大垸的徐锋,也是在2012年参加培训后,返乡成立了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解决了西瓜重茬的技术难题,2018至2021年间,辐射带动贫困户693户,贫困人口1984人。2019获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22获得湖北省五四青年奖章。
融合创新: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以融合创新,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学校建立资历框架,通过“课程替换”“学分银行”等方式,打通培训、自考、成教壁垒,形成长江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新探索。
2020年9月,学校印发《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关于自考非全日制专升本转成教函授专升本实施办法》。该文件在制订过程中,针对自考和成考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和专题论证。该文件不仅更加规范了办学行为,也为有志青年完成学业开辟了新渠道。
面对目前自考毕业率仅有30%,剩余的学生在弹性学制内难以求得一纸文凭的现状,学校首先加大各合作单位的自考助学力度,努力提高自考生的毕业率,其次向学生广泛宣传自考非全日制专升本转成教函授专升本的政策要求和实施流程,按照成教生的有关规定参与报名和全国统一成人高考,然后办理相应手续,基本做到无缝对接。如此不仅节约了学生求学的时间,也节省了学习费用。
探索无止境。目前,富有特色的长江大学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实践,得到社会和广大学员的高度认可,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打响了长大品牌。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钟仕安说,在继续前行的征程中,我们将全面把握新时代继续教育的新特点,围绕重规范,完善建章立制;围绕可持续,促进转型发展;围绕高质量,深化改革创新,以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创建的品牌更优、社会声誉日隆、经济效益更好。
信息来源:长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官网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