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腔
口腔向前借口裂通外界,向后经咽峡与咽相续,前壁和侧壁由唇和颊构成,上壁以腭与鼻腔相隔,底为肌性结构。口腔具有感受味觉、咀嚼食物、消化食物和发音等功能,被牙弓和牙龈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上、下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可借最后一个磨牙后方的空隙相通。
(一)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窝内。
(二)牙
1、牙的形态和构造:在外形上分三部分露于口腔的牙冠,嵌于牙槽的牙根及两者间稍细的牙颈。牙在构造上由牙质、釉质和粘合质(牙骨质)构成。牙根有牙根尖孔通过牙根管与冠内的牙冠腔相通。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髓腔,内容纳牙髓。牙髓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及结缔组织组成。
2、牙的分类和排列:牙分乳牙和恒牙二类。乳牙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种,上、下颌左右各5个,以罗马数字I~V表示。恒牙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种,上、下颌左右各8个,共32个,用阿拉伯数字1~8表示。如:Ⅲ表示左上颌乳尖牙。6表示右下颌第一恒磨牙。
(三)舌
1、舌的形态:分舌体、舌根、舌尖。舌下面中线上有一条纵行的皱襞连于口腔底称舌系带。舌系带根部的两侧各有一个粘膜隆起称舌下阜,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续成舌下襞。
2、舌的粘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其中数量最多是丝状乳头,可感受触觉。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均含有味觉感受器——味蕾可感受味觉。舌根的粘膜内,有许多淋巴组织聚集成结节状突起称舌扁桃体。
3、颏舌肌:左、右各一,起自下颌骨体内面中线的两侧,肌束向后上呈扇形进入舌内止于舌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使舌前伸,一侧收缩,舌尖伸向对侧。一侧颏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四)口腔腺:又称唾液腺,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1、腮腺:是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窝内。腮腺管从腮腺的前缘伸出,沿咬肌表面前行,弯向内穿颊肌,口于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颊粘膜处。
2、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体的内面,腺管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位于口腔底舌下襞深面。排泄管有大、小两种,大管与下颌下腺共同开口于舌下阜,小管数条开口于舌下襞。
二、咽
(一)咽的位置:咽是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性管道,位于颈椎前方,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水平续于食管。咽腔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二)咽的分部:咽的前壁不完整,按其前壁的毗邻分为鼻部、口部和喉部。鼻咽向前通鼻腔。顶壁后部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在鼻咽侧壁上有咽鼓管咽口,经咽鼓管与中耳的鼓室相通。口咽向前经咽峡通口腔。喉咽向前经喉口通喉腔,向下连食管,在喉口两侧各有一较深的凹陷,称梨状隐窝,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
三、食管
(一)食管的位置和分部:食管为前后扁窄的肌性管,全长约25cm,上端于第6颈椎体下缘续于咽,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至第11胸椎的左侧续于胃的贲门。依其行程可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
(二)食管的狭窄:食管有三个生理性狭窄:第一个位于咽与食管相续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个位于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第三个位于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这些狭窄处是异物滞留和食管癌好发的部位。
四、胃
(一)形态和分部:胃有前、后两壁,大、小两弯和上、下两口。上缘短而凹向右上方,称胃小弯,其最低处称角切迹;下缘长且凸向左下方,称胃大弯。胃的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通十二指肠。
胃分为四部:靠近贲门的称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中间部分称胃体;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为幽门部。幽门部大弯侧不太明显的浅沟称中间沟,可将幽门部分为左侧的幽门窦和右侧的幽门管,幽门部和小弯附近是胃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位置:胃的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第1腰椎右侧。
五、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全长约~7m,也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上起幽门,下接盲肠,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一)十二指肠:呈“C”字形包绕胰头,长约25cm。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十二指肠上部左侧与幽门相连接处称十二指肠球,是溃疡病的好发部位。降部的后内侧壁粘膜面有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处。升部与空肠相续处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此曲被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固定于膈右脚。十二指肠悬肌是手术中识别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二)空肠和回肠:盘绕在腹腔中部和下部。全长5~6m,全部被腹膜包裹,借小肠系膜固定于腹后壁。空肠上端起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回肠下端与大肠的盲肠连续,空肠与回肠无明显界限,上2/5为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部。下3/5为回肠,位于腹腔的右下部。
六、大肠
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盲肠和结肠有三种特征性结构:第一,结肠带由纵行的平滑肌增厚而成,与肠的纵轴平行,共3条;第二,结肠袋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肠管形成的许多囊状突出部;第三,肠脂垂为结肠带附近含脂肪组织的浆膜突起。
(一)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位于右髂窝内,呈盲袋状,左接回肠,向上续为升结肠,长约6~8cm。在回肠入口处的上、下方各有一个唇状皱襞称回盲瓣,其功能为阻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
(二)阑尾:为一蚓状盲管,长约6~8cm,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阑尾全部被腹膜包裹,并具有三角形的阑尾系膜。阑尾根部是3条结肠带的汇集点,是寻找阑尾的标志。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称 McBurney点。
(三)结肠:始于盲肠,终于直肠,呈方框形环绕在空、回肠周围。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四)直肠:长约10~14cm,上端于第3骶椎水平接乙状结肠,向下行于骶、尾骨前方,穿过盆膈,续为肛管。直肠并非笔直,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上部的称骶曲,凸向后方;下部的称会阴曲,凸向前方。当进行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必须注意这些弯曲。直肠下段的肠腔膨大,称直肠壶腹,此腔内常有三个直肠横襞,有滞留粪便的作用。
(五)肛管:是盆膈以下的消化管,长约3~4c,其上段有6~10条纵行的粘膜皱襞,称肛柱。相邻两肛柱下端连有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开口向上的袋状陷凹,称肛窦。肛瓣的边缘与肛柱的下端共同形成锯齿状的环状线,称为齿状线,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齿状线上、下两个区域内的动脉供应、静脉回流和神经支配等方面均不相同。齿状线下方有宽约1cm的环行区,光滑且有光泽,称肛梳或痔环。肛梳下缘有一不明显的环行线称白线,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