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成人高考《语文》科目常考、易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及运用
考点7、辨析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1、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1)比喻。
用乙事物来形象地比喻甲事物,甲乙两类事物应是本质相异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
运用比喻可以使描景状物形象具体,生动可感;可以使说理论证深入浅出,透辟可信;可以使叙事抒情引发联想,含蕴深厚。
常见的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几种。明喻通常用“像、好像、如同、似”等比喻词将本体与喻体联结起来,明快显豁,具有直接描写的作用;暗喻是本体喻体同时
并举,中间多用“是、当做、成了”等判断词作比喻词,因而能更直接、更形象、更深刻地表达本体的内容;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本体,因
而更耐人思索、寻味,对本体的认识也更为深刻,更为鲜明。
例如:
①“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夏衍《包身工》)(明喻)
②“说来说去,是小燕子累我,……简直是我的绊脚石。”(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暗喻)
③“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何为《第二次考试》)(借喻)
(2)比拟。
把非人的事物或抽象概念当做人来描绘叙述,把非物的人或抽象概念当做物来描绘叙述,就是比拟。这样的写法可以渲染气氛,能更好地传情达意,又能增强表达的
形象性和生动性,唤起联想,开阔意境,使表意更为深厚蕴藉。
比拟有拟人与拟物两种形式。拟人是把物当做人来描写,使物“人性化”;拟物是把人当做物来描写,或把此类物当做彼类物来描写,使人“物性化”。
例如:
①“毛什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袁鹰《井冈翠竹》)
(拟人,“等待”原来用于写人,现在用来写物了。
②“看着这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夏衍《包身工》)
(拟物,“饲养”原用于写动物,现在用来写人了这就有力地表现了包身工制度下童工的非人地位。)
(3)借代
借用与本体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就是借代。运用借代能使语言更加鲜明生动,易于引起读者联想,加深感受。
如:叶圣陶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先生,给现洋,袁世凯,不行么?”
“袁世凯”是指铸在民国初年流通的一种钱币上的标记—袁世凯的头像。如此称呼银币,是借用了它的特征,既生动形象,又新颖别致。
借代中的借体往往带有褒贬倾向,或憎或爱或抑或扬,因此运用时应注意区别对象,掌握分寸。借代通常有对代与旁代两种。对代指借与本体事物相对的事物的名称
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如特指与泛指相代、部分与全体相代具体与抽象相代、原因与结果相代;旁代指借伴随的事物的名称代主干事物,如以事物的特征代事物本
身、以事物的所在或所属代事物本身、以事物的作者或户地代事物本身、以事物的材料或工具代事物本身。
(4)夸张。
根据表达需要,对人、事物或其某些方面作尽力扩大缩小的描述,就是夸张。运用夸张可以极力表现特别强烈的感受和极为浓烈的感情,或突出强调人或事物某方面
的特征,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共鸣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不宜用于精确性、科学性很强的文体中。
如:
李杵头这人,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
通过“盐水泡鹅卵石”的夸张,形象地突出了人物嗜酒如命的特征,给人留下的印象极深。
夸张一般有扩大、缩小两种。所谓扩大,是指将人、事物的某些特征往大、多、长、高、深、强等方面进行描写;所谓缩小,是指将人、事物的某些特征往小、少、短、低、浅、弱等方面进行描写。
例如:
①“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馋的,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张辛欣《我们这个年纪的梦》)
(扩大夸张,人物馋劲之强烈被夸张渲染得无以复加,令人掩卷难忘。)
②“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红楼梦》)
(缩小夸张,用“气大吹倒了”来夸张形容林黛玉的“弱不禁风”之态用“气暖吹化了”来夸张形容薛宝钗肤色的洁白、细嫩、丰盈,不仅奇特,而且诙谐有趣。)
(5)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似或相关,语气一致的词、短语、句子或分句等,成串地排列起来以表情达意,就是排比。排比的作用是:结构形式整齐
匀称,音律节奏有力而铿,语言气势贯通酣畅。用以写景状物,可以使景物毕现,情景交融;用以写人,可以细致入微,使人物形神兼具;用以抒情,可以淋滴尽
致,畅达奔放;用以议论,可以把道理阐述得全面深刻。
例如:
我恨的是这时代的病象,什么都是病象:猜忌、诡诈、小巧、倾轧、挑拨、残杀、互杀、自杀、忧愁、作伪、肮脏。我不是医生,不会治病,我就有一双手,趁它们
活灵的时候,我想,或许可以替这时代打开几扇窗,多少让空气流通些,浊的毒性出去,清的洁净的进来。
作者连用十几个词进行排比,将他极度憎恶的时代病象一一罗列出来,以此表现他要疗救病象的决心。
(6)对偶。
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相近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类、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就是对偶。对偶可以使语句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
口,听起来悦耳,并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文章中的对偶,一般说,形式比较灵活,但务求整齐匀称。
例如: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背着因袭的重担”与“肩住黑暗的闸门”形成了对偶,尽管对句多了个“了”字。
(7)设问。
先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光问不答,就是设问。运用设问可以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增强语气,引出下文,并使文意和言语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例如:
郭小川的诗歌《出钢的时候》:“呵,那里喷出仅仅是钢花吗?/不,那是伟大的思想的火花!/呵,那里闪耀的仅仅是火花吗?/不,那是豪情壮志所织成的彩
霞!/呵,那里仅仅是钢水出炉吗?/不,那是无穷的生命力的进发!”
层层设问,层层作答,表达了对劳动创造和现代工业文明的礼赞之情。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就是反问。反问用不着回答,答案已包含在问语中运用反问可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以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深思或共鸣。反问有以肯
定形式表否定和以否定形式表肯定两种。
2、修辞方法之间的区别
(1)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拟本体,重点在“拟”。此其区别之一。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有主、从之分,管本体出现与否,喻体都必须出现;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此其区别之二。
例如: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的怀里跳跃着。
句中的“苇眉子”是本体,“跳跃”是拟体“人”的动作,将物人化,是比拟,而“人”这个拟体不出现。
(2)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的并列,在结构上要求大相似,字数上要求基本平衡;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的对称,在结构上要求对称字数上要求相等。此其区别之一。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排比句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不避重字;对偶的上下两句尽量避免同字重出。此其区别之二。
排比用字不计平仄对仗;对偶讲究平仄对仗的工稳。此其区别之三。
例如:
泪是丰碑,泪是誓言,泪是动力,泪是火焰。
四句话并列,结构大体相似(主谓宾),“泪“是”重复出现,用字不计平对仗,平仄声字搭配随意自由。
(3)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要求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此其区别之一。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此其区别之二。
反问只问不答,答在其中;设问有问有答,自问自答。此其区别之三。
反问通常有反诘副词“难道”、“岂不”之类,设问则没有。此其区别之四。
例如:
①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他死后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么?
②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用上述四条区别标准去衡量①②两句,可知①为反问句,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②为设问句,胸有成竹,无疑而问。
(4)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反复的语言单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反复,排比是三个语言单位以上。此其区别之一。
反复的各语言单位的意义是相同的排比的各语言单位的意思是相关的。此其区别之二。
反复的部分是同语重出,排比的各语言单位只有个别字词相同。此其区别之三。
例如:
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待着,等待着,把一个前方战士的崇敬献给你。
四次反复使用“等待着”,以表达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崇敬和悲痛之情。
(5)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建立在两事物“相关”的基础上,重在指称;借喻是建立在两事物“相似”的基础上,重在描绘。此二者区别之一。
借代不能换成明喻的形式,借喻可以换成明喻的形式。此二者区别之二。
例如: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借“帆”代“船”,以部分代全体,因为“帆”是“船”的一部分,二者有相关性。不能换成明喻。
②“牛马当了整五年,崔二爷没给过一个工钱。”(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以“牛马”借喻王贵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二者有相似性,可以换成明喻的形式:王贵过着像牛马一样的生活。
3、修辞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语言实践中,一段话里往往综合使用几种修辞方式,有的两种修辞方法连用,有的是兼用几种修辞方法,有的是兼连交用,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四面八方,电灯明亮,就像千万颗珍珠飞上了天去!
“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是暗喻,“像千万颗珍珠飞上了天”是比喻兼比拟。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