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教育理论》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C【解析】英国学者培根被誉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租”,他猛烈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经院哲学,提出了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
2.D【解析】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说”,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3.B【解析】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有系统地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各方面的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D【解析】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承维关系;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A【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6.A【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1985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7.C【解析】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将自身具备的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教师所使用的教育、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然后向学生传投。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8.C【解析】活动课程指的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是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社成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他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从做中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成长。
9.A【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
10.B【解析】在教学过程中,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楼经验就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11.D【解析】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教育自己,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是以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为基础,通过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渐增强。
12.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3.错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教学中要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指明方向,教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性。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14.错误。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也受社会生产力制约,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教育为社会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5.
(1)传授与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4)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16.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上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其次,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的不断更新。再次,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
17.
(1)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
(2)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3)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加以组织。
(4)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8.案例中的“我”在班级工作中主要贯彻了以下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我”通过了解事实,对“四大金刚”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她们的优点和缺点。
(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分别找四位谈话,肯定成绩,说明批评原因,并开主题班会,利用集体的力量教育她们。
(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我”抓住作弊事实,公开批评,以纪律约束她们的行为,在家长面前表扬她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出色贡献。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我”肯定她们的优势及为班级做出的贡献,并为她们以后的班级工作及自身发展提出建议,引导她们自省,消除自身问题。
(5)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五、选择题
19.B【解析】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具体表现为陈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其中解释心理现象是对已知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因果关系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21.A【解析】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都是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条件。
22.B【解析】短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认知资源集中于一小部分理表征的内在机制。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23.A【解析】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是指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
24.C【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操作与激奋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随着操作的难度和情绪的高低而发生变化。
25.D【解析】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协,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正感心,自我实,马斯省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作用。
26.A【解析斯膝伯格于1985年提出了智力三元结构理论。他指出,元成分用于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的获得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与监控,例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分配心理资源、调整解题思路等。
27.D【解析】人格测验分为自陈式和投射式,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卡特尔人格因素则验、爱德华兴趣测验属于自陈式人格测验。根据排除法。
28.D【解析】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且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29.C【解析】社会促进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0.B【解析】系统脱敏法是将放松训练和经典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将交互抑制按等级排列,从弱到强,渐次实施,直到最终消除患者的不良反应。
六、辨析题(答案要点)
31.错误。流体智力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智力的一种形态。它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个体差异上,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32.错误。技能需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以下因素制约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
(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
(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
(7)让学生每次都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33.(1)根据应对方式的针对性,应对方式分为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自评。
(2)根据应对方式的目的,应对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系,二是改变自我而不是改变应激源。
(3)根据应对方式的表现形式,有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和回避应对三种。
34.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班都拉在其强化理论中把强化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
35.
(1)提高助人报酬。摩根和帕克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随着助人报酬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2)将社会规范内化。个人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形成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推动个人做出助人的行为。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36.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方法。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