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称为体温。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一、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
体温的正常值:直肠温度正常为36.9~3.9℃,平均为37.4℃;口腔温度约比直肠低0.3℃;腋窝温度约比口腔低0.4℃。
体温的生理变动:
(一)昼夜的周期性波动,体温在早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不超过1℃;
(二)性别差异,女性体温略高于同龄男性,并随月经周期而规律性变化,月经期和排卵前期偏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体温升高,月经期前较高(与孕激素有关);
(三)年龄,幼儿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体温略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体温易波动;
(四)肌肉活动时,体温也升高;
(五)其他,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进食等均可使体温有所升高。
二、体热平衡—产热与散热
(一)机体的产热
机体的热量来自组织器官中物质代谢的氧化分解反应。机体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安静时肝产热最多。劳动或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产热量多少取决于能量代谢水平。因此,交感神经兴奋或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均可提高产热量。
(二)机体的散热
1、部位
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可占总散热量的90%左右,其次是肺、肾和消化道等。
2、散热方式
主要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1)皮肤直接散热有辐射、传导和对流等物理方式。基本条件是:周围环境的温度必须低于体表温度。温差越大,直接散热量就越多。皮肤暴露的面积、衣服的厚度,接触物体的导热性、空气流通速度、皮下脂肪的多少等,都可影响皮肤直接散热。临床上对高热病人用冰袋、冰帽来为病人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
(2)蒸发散热有两种方式:
①不感觉蒸发少量组织液透出皮肤和口腔、呼吸道粘膜,直接被蒸发,无汗腺活动,称非出汗蒸发或不显汗。既使环境温度较低时,此种蒸发仍存在,每天约蒸发体液1000ml左右。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此项体液的丧失量。
②出汗蒸发是通过汗腺分泌汗液在皮肤被蒸发的一种形式。当气温高于30℃时,汗腺便分泌汗液,这是高温环境下的主要而有效的散热方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用酒精抹浴,就是利用酒精的蒸发来达到降温的目的。汗腺受交感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支配,其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才能使汗腺分泌汗液,阿托品是M受体阻断剂。
三、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包括产热中枢和散热中枢,可调节产热器官的产热和散热部位的散热,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