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呕血与便血的概念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胰腺和胆管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血液自肛门排出,粪便带血或全为血便,色鲜红,暗红或柏油样,称便血。有呕血必有便血,而便血不一定有呕血。
二、病因
(一)呕血
1.食管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道炎、食管癌、食管贲门撕裂症、食管异物等,其中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最严重。
2.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胃癌、胃粘膜脱垂症。
3.肝、胆道疾病。如肝硬化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出血性胆管炎。
4.胰腺疾病。如胰腺癌、胰腺炎。
5.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血友病等。
6.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伤寒、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7其他尿毒症、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上述原因中消化性溃疡最多见,其次为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急性胃粘膜出血。
(二)便血
1.上消化道疾病。见呕血原因。
2.下消化道疾病
(1)小肠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局限性肠炎、肠结核、肠套叠、小肠肿瘤等。
(2)结肠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息肉、慢性非特异性肠炎、结肠癌等。
(3)直肠疾病。直肠癌等
(4)肛门疾病。如痔、肛裂、肛瘘等。
三、临床表现
(一)呕血的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1.颜色。呕出血液多为咖啡色,如量大,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是鲜红色或暗红色。
2.失血的表现。出血量为血容量的10%~15%时,除头晕、畏寒外,多无血压、脉搏等变化;出血量达血容量的20%以上时,则有冷汗、四肢厥冷、心慌、脉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症状;如达血容量的30%以上时,则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脉搏细速、皮肤湿冷、尿量减少、血压下降等。
3.发热。大出血后患者在24小时内常出现低热,体温不超过38.5℃,持续3~5天
4.血象。急性出血早期(10小时内)血象无改变以后才出现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
(二)便血的临床表现
1.下消化道出血,如量多则鲜红,若停留时间长则可为暗红色,粪便可全为血液或与粪便混合。
2.血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仅粘附于粪便表面或于便后有鲜血滴出或喷射出者,提示为肛门或肛管疾病出血。
3.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可使粪便呈黑色(柏油样。食动物血、猪肝,服用铋剂、铁剂也可使粪便呈黑色,应加以注意。
4.阿米巴痢疾的粪便多为果酱样便;急性细菌性痢疾多为粘液脓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呈洗肉水样便,并伴有特殊的腥臭味。
5.不与粪便混合,少量鲜血便伴粪便变细或有一侧有凹陷性压迹,应警惕结肠、直肠恶性肿瘤。
6.少量消化道出血,每日在5毫升以下,无肉眼可见的粪便颜色改变,须用化学检查方法才能确定者,称隐血便。
四、伴随症状
(一)呕血的伴随症状
1.伴上腹痛。多为消化性溃疡、胃癌等。
2.伴肝肿。大多见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原发性肝癌等。
3.伴黄疸发热。多数由肝胆疾病所引起。
4.伴皮肤粘膜出血。多与血液病有关。
5.急性胃粘膜病变应注意最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抗凝剂等药物,脑血管疾病。
(二)便血的伴随症状
1.伴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
2.伴急性腹痛。见于急性胆管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3.伴粘膜出血。见于血液病、败血症、重症肝炎、尿毒症等。
4.伴慢性上腹痛。出血后疼痛减轻,常见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后疼痛不减轻,常见于胃癌。
5.伴里急后重。见于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
6.伴腹部肿块。见于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等。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