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电图导联
(一)组成
目前临床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共12个导联。包括标准双极肢体导联I、Ⅱ、Ⅲ,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及V1至V6个单极胸导联。
(二)胸导联检测电极的位置
常 规 胸 导 联 | 导联 | 正常位置 |
V1 | 胸骨右缘第4肋间 | |
V2 | 胸骨左缘第4肋间 | |
V3 | V2与V4连接线的中点 | |
V4 | 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 |
V5 | 左腋前线V4水平处 | |
V6 | 左腋中线V4水平处 |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分析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一)P波
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1.方向:窦性P波在I、Ⅱ、aVF、V-V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Ⅲ、aVL、V1V导联可呈双相,倒置或低平。正常的P波形态在肢体导联一般呈钝圆形。有时可能有轻度切迹。
2.时间:不超过0.11秒。
3.电压:肢体导联不超过0.25毫伏,胸导联不超过0.2毫伏。
4.意义:P波的时间与电压超过上述数值即为异常,表示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若P波在aVR导联为直立,而Ⅱ、Ⅲ、aVF导联为倒置,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二)P一R间期
代表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心率在正常范围时,成人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在幼儿及心动过速时,PR间期相应地缩短;在老年及心动过缓时,P—R间期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1秒。PR间期延长见于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短于0.12秒时可见于预激综合征。
(三)QRS波群
代表全部心室肌除极时的电位变化。
1.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QRS波群时间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2.波形与电压:因导联不同而异。
QRS波群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S波之后再有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再有向下的波,称为S波。如整个QRS波群向下称QS波。
(1)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的QRS波群形态,正常时主波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RaVR一般不超过0.5毫伏,如大于这一数值,常提示右室增大。aVL与aVF的QRS波群可呈qR或Rs型,也可呈rS型。RaVL小于1.2毫伏,RaVF小于2.0毫伏,若超过此数值,则提示左室增大。
(2)胸导联
V1、V2导联多呈rS型,正常情况下绝无q波,偶尔可出现QS型。RV1不超过1.0毫伏,R/S<1V3、V导联可呈qR、qRs、Rs或型,RV不超过2.5毫伏,R/S>1。在V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因此,一般规律是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至V,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如果V3导联出现rS型,提示心脏沿长轴发生顺钟向转位;若V3导联出现Rs型,则提示心脏沿长轴发生逆钟向转位。
(3)Q波
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超过这一标准,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死。
(四)ST段
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代表心室除极结束至心室复极开始的一段短暂时间,正常的ST段多为一等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毫伏;上移在V1-V3导联不超过.3毫伏,V-V导联与肢体导联均不超过0.1毫伏。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是心肌损害,心肌缺血的征象。ST段上移超过正常值且弓背向上,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若弓背向下,则见于急性心包炎。
(五)T波
代表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是ST段后出现的一个圆钝且占时较长的波。
1.方向: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和RS主波方向一致,在I、Ⅱ、VV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但若V1的T波向上,则V3导联就不应向下。
2.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胸导联的T波有时可高达1.2~1.5毫伏,但V1导联的T波一般不超过0.4毫伏。T波过高除见于正常人外,也见于心肌梗死早期与高血钾等。
(六)Q—T间期
从QRS波群的起点到T波终了,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应在0.32~.44秒之间。Q—T间期延长见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低血钾、低血钙等情况。Q—T间期缩短可见于高血钙、高血钾或洋地黄效应等。
(七)U波
是在T波后0.02~0.04秒出现的小波,与T波方向一致,振幅很小,在肢体导联不易辨认,一般在胸导联特别是V较清楚,但不超过0.2毫伏。U波明显增大常见于血钾过低。U波倒置可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钾过高。
三、心房与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
(一)右心房肥大
P波尖锐高耸,电压≥0.25m.在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明显,常见于肺原性心脏病,故称为“肺型”P波。
(二)左心房肥大
1.P增宽>0.11秒;2.P波顶端常有切迹,呈双峰型,峰间距≥0.04秒,常见于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二尖瓣型P波”
(三)左心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增高,是判定有无左室肥大的必备条件。RV3>2.5mV或Ⅲ>2.5mV.2.心电轴左偏,但一般不超过-30°3.QRs时间延长,可达0.10~0.11秒,v3AT≥0.05秒;4.STT改变,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同时可伴有ST段降低达0.05mV以上;以S波为主的导联(如V1导联),ST段可轻度升高,T波直立。
(四)右心室肥大
1.QRS波群电压增高;RV11.0mV或RV1+V3>1.2mV;RaV>0.5mV2.心电轴右偏,可超过+110°3.QR时间基本正常。4.STT改变,V1的ST段压低>0.05mV,T波双相或倒置,心电图对右室肥大的诊断不如左室灵敏。
四、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
(一)右束支传导阻滞
1.V1导联呈rSR型或呈宽大有切迹的R波。2.V3、V导联呈qRs型或Rs型,S波宽。3.I导联有明显增宽的S波,aVR导联有宽R波。4.QRS时限≥0.12秒,V导联VAT≥0.06秒。5.V1、V2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
(二)左束支传导阻滞
1.V3、V导联出现增宽的R波,其顶端平坦,模糊或带切迹(M型),其前无q波,其后常无S波。2.V1导联多呈rS型或QS型,S波宽大。3.QRS时限≥0.12秒,V3、V导联VAT≥0.06秒。4.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不完全性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QRS图形同完全性左或右束支传导阻滞,但QRS时限为0.10~0.11秒。
五、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
(一)缺血型
当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立即产生心肌缺血,表现为T波倒置。
(二)损伤型
如果缺血比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则会造成心肌损伤。心电图特点主要表现为S—T段明显抬高,呈弓背向上,可形成单相曲线。
(三)坏死型
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电图表现为异常Q波或QS波。
急性心肌梗塞后,可产生三种类型的心电图改变,S—T段抬高在诊断急性心梗时意义最为重要,尤其是伴异常Q波及T波倒置。
六、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一)窦性心律
1.“窦性”P波:PI直立,PaVR倒置;2.P波规则地出现,每分钟60~100次;3.P—R间期≥0.12秒;4.P—P间隔之间差小于0.12秒。
(二)窦性心动过速
1.窦性心律的频率一般在101~160次/分之间;2.P—R间期在0.120.20秒。
(三)窦性心动过缓
1.窦性心律的频率小于60次/分,但一般不低于40次/分;2.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即P—P间隔之差大于0.12秒。
(四)窦性停搏
1.一段长间歇内无P、QRS、T波,该长间歇与正常PP间隔不成倍数关系;
2.停搏时间过长,可出现交界性或室性逸搏。
(五)房性早搏
1.期前的P,形态与窦性P波略有不同;2.PR间期大于0.12秒;3.期间的P波后的QRS波群正常;4.代偿间歇不完全。
(六)室性早搏
1.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前没有P波;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超过0.12秒,T波方向常与QRS主波方向相反;3.代偿间歇完全。
(七)房室交界性早搏
1.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其形态和时限与窦性冲动的QRS波群基本相似;2.提前出的QRS波群前或后有逆行P波,但PR间期小于0.12秒或RP间期小于0.20秒,亦可无逆行型P波;3.常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八)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1.频率多在160~250次/分,RR间期绝对规则;2.QRS波群与窦性心律相同。
(九)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1.频率在150~200次/分,RR间期轻度不规则;2.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大于0.12秒,并有继发性STT改变;3.有时可见心室夺获或发生室性融合波。
(十)心房扑动
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连续快速而规律的心房扑动波(F波),以Ⅱ、Ⅲ、aVF导联较清楚,频率250~350次/分;2.心室率随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而定,心室律可规则或不规则。
(十一)心房颤动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间隔不等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350~600次/分;2.QRS波群间隔绝对不规则:3.QRS波群形态和时限大多数正常。
(十二)心室扑动
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较大振幅的心室扑动波,频率达200~250次/分。
(十三)心室颤动
P—QRST波群消失,代之以形状不同,大小各异,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频率达200~500次/分。
(十四)房室传导阻滞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大于0.21秒。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型P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QRS波群脱漏,漏搏后的第一次搏动中PR间期又恢复到最短,再重复出现以上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文氏现象。
Ⅱ型P波有规则地出现,QRS波群发生周期性的脱漏,PR间期可以正常也可以延长,但固定不变,没有逐渐延长的现象。凡连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QRS波群脱漏者,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1)完全性房室脱节,PP间期均等,RR间期均等,P波与QRS波群无任何固定关系。(2)房率快于室率。(3)心室起搏点如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上,则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常在40次/分以上,若起搏点位于房室束分叉以下则QRS波群增宽,畸形,频率常在40次/分以下。通常起搏点的位置越低,室率越慢,而且越不稳定,发生心室颤动或心搏骤停的机会也越多。
七、典型预激综合征
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一)P—R间期<0.12秒;(二)QRS时限>0.11秒;(三)QRS波群的起始部粗钝,称为预激波(亦称 delta波);(四)可有继发性STT改变。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