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教育理论》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解析】钟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洛克是绅士教育的集大成者,他在代表作《教育漫话》中系统阐述了绅士教育思想,提出绅士应当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品质。
2.A【解析】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有: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3.C【解析】教育的起源学说一段有四种: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教育的心理起源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其中,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盖禄认为,教育并非起源于生物的本能,而是产生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而这种无意识的模仿不是习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模仿是最初的教育形式和手段,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
4.B【解析】建立学制的依据包括: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学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要反映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并为一定的统治阶级服务。因此,学制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等级制”的学制主要反映的是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5.A【解析】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现有他们的发展。但是,也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能“拔苗助长”。题干所述,小明的妈妈在孩子入学前就迫使其学小学二年级的课程,这样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6.B【解析】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7.C【解析】教育法》规定学生享有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和健康权等。田老师私下查看学生手机和日记,这种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8.B【解析】从存在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学生是指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9.D【解析】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
10.C【解析】启发性原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题干所述,老师设计“抢红旗”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对“圆”有独立的思考和认识。
11.C【解析】指导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在自我教育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之心,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自我教育习惯,进行自我思想转化,促进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题干所述的德育方法即为指导自我教育法。
12.D【解析】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辨析题(答案要点)
13.错误。教育是被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它只能在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轨道上对政治经济制度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能决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14.错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等各项工作。维持班级纪律只是其中的一项工作。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5.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6.
学科课程的特点:第一,重视对未来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第二,主张分科教学;第三,强调教材的逻辑组织和训练的价值。
活动课程的特点:第一,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第二,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做中学”;第三,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第四,采取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
17.
①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②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途径。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8.该教师较好地遵循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依据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经过的四个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①感知阶段:教师通过让学生抓小泥献,又通过比较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鞋,还通过实际体验抓摸狗尾巴草,观看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②理解阶段:教师通过讲授和演示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使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摩擦力的原理。
③巩固阶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摩擦力的利与弊,使学生催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并以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巩固了所学内容。
④运用阶段: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选择题
19.A【解析】心理学中通常把个体心理现象划分为个性心理和心理过程。个性心理是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0.C【解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而由抽象概念和符号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人的两个信号系统总是协同活动的。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第一信号系统又受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与支配。通过这两个信号系统密切联系的协同活动,才得以实现人的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所以说神经系统产生心理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1.B【解析】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内在源泉。
22.C【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23.D【解析】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24.B【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这种情绪状态在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上都留下了烙印,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所谓“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说的就是这种情绪状态。
25.D【解析】性格特征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和理智特征。题干所述是对待他人、集体和社会的态度,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
26.B【解析】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件,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27.A【解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8.C【解析】举轮效应是指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切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概化晕轮效应,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从一个人的品质的存在推断出他还具有的其他一些品质。
29.D【解析】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等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技能。
30.A【解析】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抑郁、焦虑、恐惧、狂躁。抑郁是一种复合性负情绪,它表现得强烈而持久。抑郁会使人处于一种消沉、泪丧、失望无助的状态之中,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六、辨析题(答案要点)
31.正确。在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才能对知觉对象的认识更加完整、全面;同时,理解是知觉的一个特征和前提条件,理解就是借助于知识经验实现的。
32.错误。比率智商就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离差智商衡量的是个体的智力在同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所以,智商的计算需要考虑年龄特征。
七、简答题(答案要点)
33.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保持的基础,保持是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效果的体现,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3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等特点。
35.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能出现高层次需要;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像波浪似的演进。
八、论述题(答案要点)
36.
①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④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资深老师进行交流、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