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成人高考信息交流门户网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成考复习 > 辅导讲义 > 专升本
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串讲:发热症状
发布时间:2020-10-05 作者:安徽成考网 http://www.ahcks.com/ 点击:

一、发热的概念,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有效控制下,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正常范围内。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测法体温为36.3~37.2℃,肛测法为36.5~37.7℃,腋测法为36~37℃在生理情况下,体温有轻度的变化。如晨间略低而下午略高,小儿较成人略高,老人较青年人稍低,妇女经期较平时为低,精神兴奋、剧烈运动、高温环境、进食后可使体温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过少,致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二、发热的病因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感染性多见。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其中引起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

(二)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抗原一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血液疾病、恶性肿瘤、神经源性、皮肤散热减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分度、常见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一)发热的临床分度

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1℃以上。

(二)发热的临床表现

1、体温上升期临床上表现为疲乏、肌肉酸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或寒战。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骤升型、缓升型,前者见于疟疾,后者可见于伤寒、结核病。

2、高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可有出汗,持续时间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3、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防御功能与适当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体温下降方式有两种:骤降、缓降,前者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后者见于伤寒、风湿热。

(三)发热的热型及临床意义

某些发热疾病具有特别的热型,认识这些热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但须注意,在疾病过程中,有时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交互存在。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或更高,达数天或1周以上,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24小时内波动达2℃以上,且始终在正常水平以上。可见于败血症、结核病、风湿病、化脓性疾患。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高热时体温可达39℃以上,无热期持续一天或数天又复发热。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4、回归热体温急骤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如此反复周期地相互交替,见于回归热,何杰金病、鼠咬热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水平,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斯菌病。

6、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病、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免费获取【安徽成考网】为您定制的学历提升方案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成人高考《医学综合》知识点串讲:发热症状
字体: A+ A A-